歷史總是似曾相識?2025是199X科技浪潮的再現嗎?

有時候,市場不會複製歷史,
但在節奏與情緒氛圍上,卻會押上相同的韻腳。
從上半年關稅疑慮與估值修正引發的震盪中回神後,
這幾週,AI概念股持續發燒,從輝達、谷歌、微軟到台積電,
許多投資人疑惑:「現在是不是該衝?還是要等它回?」
但更本質的問題也許是——
2025現在的位置,究竟像極了歷史中的哪一段?

如果說2023年起的這波AI引領的科技創新是90年代網路狂潮大牛歷史的再現(以『年度』計算,標普500從1991~1999連續9個年度是正報酬),那時序來到充滿轉折詭譎的2025,最像的,可能不是1995,也應該還不是1999,或許復刻的更像是——1997年。
那年:
• 美國科技股已經連漲多年,微軟與思科財報屢創新高
• 散戶大量進場、媒體熱度高漲,但估值尚未泡沫化
• 亞洲金融風暴開始醞釀,風險潛伏但尚未爆發
• 聯準會利率來到高點,市場預期即將「軟著陸」
這些現象,是不是與今天的市場情境有些相似?

下圖是標普500從1980年至2024年的歷年漲跌幅統計圖,
你會發現:
• 1991~1999是美股空前的長多週期
• 而2023~2024也出現連3年的正報酬

這讓我們更有理由思考:
2025,很可能處在這段長多週期的「轉折平台區」,就像1997。

👉 技術突破?2025 的 AI 潛力不下於 90 年代網路崛起
👉 資本支出?全球科技巨頭瘋狂砸錢建伺服器、晶片廠
👉 但市場集中度、本益比、監管風險,也在同步升高
2025,在似曾相識的歷史韻腳中,更像是1997的現代版:技術真強,但市場位置不低。

所以,現在是該撤退,還是全力衝刺?
我的建議是:從「衝動配置」轉為「轉折應對」——
資產配置上:
• 股票仍值得重倉保有,但現金或短債部位應同步建立
• 黃金或另類資產提供另一個成長維度的風險緩衝
• 適度降低集中於高本益比個股的曝險比重
• 價值股或許之前相對黯淡,但在波動環境中具防禦抗跌性
這不是退出,而是調整節奏與視野。
因為長多的路上,不會只有直線,也會有平台與轉彎。

如果你不知道你目前的資產配置,是「踩在浪頭上」還是「站在邊緣上」,
歡迎私訊我,我會協助你重新檢視與校準——
從這場AI長多中,抓住該守、該進、該轉換的節奏。

📎 圖卡附上:標普500歷年漲跌幅分布(1980~2024)

文章來源:暢意人生的財策家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nWW9XPfy/?mibextid=wwXIfr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