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人際溝通的關鍵思維|為何我這麼個不喜社交|法度女王專欄

許多人好奇為何我這麼個不喜社交,不愛經營團體或大量參加群體活動的人,如何能在業務行業數十年,做什麼都看似輕巧容易?為何陌生轉介可以與我在一次性面談後,願意對我開放溝通生命問題或財務狀況?為何我能讓不熟的人才見幾次面就喜歡跟我談心,而且非常期待下次見面的機會?甚至良師益友善緣良多?

這個問題涉略的範圍很大,它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説清楚的。但因為昨天發生的一個小事卻突然感觸良多,也許可以借鏡分享自己的經歷與心得,分幾篇文章跟大家分享。

昨天一早六點起床搭高鐵去台南上課,一整天課程我都非常專注,課程中還有運動和跑步,我也是百分百的投入。下課後我趕去餐廳為20幾個新同學安排位置,等很久他們都還沒來,飢腸轆轆的我的電力其實只剩20%。好不容易大家陸續坐下,我正認真的在吃飯,隔壁桌跟我不認識的鄰座突然問我:「妳都不曬太陽的嗎?」,我停下正在吃飯的筷子,錯愕的問對方:「有啊!我有在曬太陽,為何妳這麼問?」,她回答:「因為我看妳皮膚很白很白啊?!平常白天沒在外面活動?」(繼續用選魚肉的表情湊近看我的臉和捲起袖子的手臂),我從對方的表情無法分辨她這是在讚嘆還是在質疑,於是我回她:「有,我有在白天活動,我不是蝙蝠哦~但在曬太陽前我會做防曬。」(事實上我天天上防曬),深知對方無意冒犯純屬好奇,我也就草草結束話題繼續我的晚餐。

有時候我一個人在咖啡館喝咖啡邊工作。因為視力問題,閱讀時臉會貼近螢幕或手機,許多善心人士會直接衝來質問我:「妳不用戴眼鏡嗎?!妳這樣眼睛會壞掉!」(為何我會用質問這個用語?那是因為他們的口氣像在教訓自家小孩),我知道他們都是出於關心與善良,所以我通常會耐著性子說明自己一眼失明另一眼只有0.1視力的宿疾,以及眼鏡對弱視者看近物效益不大的事實….往往在解釋完後,有些人會帶著同情心走了,有人會繼續教育我該如何對待自己的眼睛。我很想說….這個與我同行五十年的問題,沒有人比我自己更清楚如何與它共存共榮。我很感謝他們的關切,但是我的工作情緒已被打斷,而且他們的關心無法幫上我人生的忙。

還有好多好多次,當我排在敬老愛心購票行列上等著購票,總會有些正義魔人或急著買票的人,會從後面衝過來質詢我為何在這裡排隊?我只好耐心的拿出我的殘障證明,他們才會悻悻然的走開,還有幾個人在退開時冷冷的丟個一句:「我看她走得好好的,長得好好的,怎麼會有殘障?真是的!」(我很狐疑的想問眼睛殘障要拿拐杖才是?那心智障礙的人該怎麼讓大家看見?)。還有一次一個婦人不甘願的從後面再射一隻冷箭:「看她的樣子就很有錢,幹嘛來浪費國家資源….」,我聽到了!一股怒氣油然而生,我轉身對著她說:「我一年繳交一台高價車的稅,妳口中的國家資源就是從我們這種高薪資收入者支付的,不是憑空出現來的!我的確不需要省這點小錢,但我想省下大排長龍的時間,因為對我來說時間比錢更重要!繳稅是國民應盡的義務!但是不代表我不能與其他人一樣取用共同的社會福利!」,她愣愣聽完後有些尷尬默默飄移走了,我想在她的面前這樣懟她的陌生人應該很少。

我會在個人臉書分享關於自己的人生短文,文章故事都是以第一人稱方式敘訴。某天一個很久沒有聯絡的人發送私訊給我,她說:「妳為何都只寫關於自己的事?妳的眼中怎麼都只有自己?這樣妳的世界就只有自己不會太狹隘?」,我沒有太多的回應,我只是淡淡的說:「謝謝妳的回應,我收到了,但這就是我的私領域啊!」。臉書就像是我的回憶錄,我只想說自己真實的東西,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觀點、自己的心情,這些就是我最值得回憶的人生,無需與誰交代不是嗎?我不在乎有多少人看完看懂,我只在乎我短暫生命的感受,能在這世界留下痕跡。我的文內雖然寫的是自己,但我只是透過自己來闡述世界,也許有人看得懂,也許不!但我沒有要討好迎合別人,我只是我,只想成為「我」。寫自己是比寫別人是需要更大勇氣的,因為每天內觀內省世界才會變大變寬廣。

我在走溯淵六個月的旅程中有一句非常貼近我心的話:「外面的世界,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這句話出自台灣著名心靈作家張德芬的作品《遇見未知的自己》 – 書中提到你所看到的所有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當你帶著消極、偏激的態度去看,看到的就是一個消極、偏激的世界;當你帶著積極、樂觀的態度去看,看到的就是一個積極、樂觀的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內在投射出來的,外面的世界就如同一面鏡子,真實的映照出你內心的樣子。

三十歲以前,我們的外在條件也許是從我們的DNA、父母、家庭背景、學校學習而來;但到了五十歲時,你的外在呈現,包含外表、氣質、神韻與氣場,卻都是由自己在而立之年後所有「選擇」而來的,包含你看這個世界的一切觀點。許多人在與他人之間還沒建立信任關係時,說話方式卻語帶不經意的冒犯,例如:你怎麼還不結婚?你怎麼還不生小孩?你怎麼這麼瘦啦?男人賺這麼少怎麼養家?妳眼光太高了啦才沒人敢追!女人太強就很容易離婚啊!您子女怎麼會讓您自己獨居啊?

在人際關係建立的階段,本就喜清冷的我絕對不是一個刻意討好他人的人,但我業務生涯超過三十幾年,我可以在短暫時間的互動中就讀懂對方幾分,但我仍會警示自己要守住做一個「中立」的人,不要陷入自以為是的評估判斷腦好惡區,萬事萬物皆有例外與變化,誰有資格說嘴不相熟的人?如果說我的溝通方式能讓人更開放更深度,那要歸功於我不斷地提醒自己拿掉有色眼鏡,當我不斷操練自己內心世界的「中正平衡」,那麼對外在世界觀感的觀點也才能呈現「中正平衡」。誰都不願意被莫名其妙的貼標籤、不願意被輕易論斷,那我們自己也該警惕自己不要這樣對待別人,不是嗎?我們無法穿下所有人的鞋走他人的路理解他人的生命,但至少可以不要假裝自己很懂他人,這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第一步

你可能會感興趣的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