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許多保險業的業務夥伴們焦頭爛額,因為醫療實支實付商品與失能險商品同時在七月一日前停售。也就是說,七月一日後,市面上暫時買不到這類保險。許多民眾聽到這個消息,不論自己是否已經有保險,或完全沒有規劃,都在這個時間湧入詢問。問題是,平時就需要考慮再三的保險規劃,現在因為要停售,短短不到24小時就決定要買了。您真的考慮清楚是否需要這樣的保險了嗎?
保險商品跟一般服務型商品不同的地方在於,購買時尚無法享受其服務(理賠),甚至有些商品買了後終身都可能無法享受其服務(如定期型醫療商品)。而且顧客買了之後也不確定是否希望用到該保險服務。因此,台灣消費者對保險可謂又愛又恨。因為不甚了解,因此產生了以下幾種迷思。
迷思一: 不知道內容,但東西被搶著買就一定好
我們常看到一些商品促銷時,業者會打上“只到今天”、“售完為止”或“老闆關門,跳樓拍賣”等字眼。保險商品因為有保險相關法律規定,不能利用停售效應行銷。但是,法令抵不過人性。人們聽到東西快沒了,就一定會有一波搶購潮,至於是否用得上,先搶到再說。如同之前的“衛生紙之亂”、“防疫保單之亂”也是如此。似乎如果沒搶到,就虧了。事後冷靜下來想想,可能已經有類似的保險商品了,或者不知道買了什麼,反正先買了再說,以後就沒有了。
迷思二: 反正沒有,先買了再說
如果您原本沒有規劃保險,請問原因是什麼?這其實沒有對錯。因為保險是人身風險的轉嫁,這種轉嫁並沒有保證。如同開頭說的,許多民眾的想法是,不想花錢買一個希望永遠不會用到的商品。但是,在商品停售前,突然覺得好像需要,擔心此刻不買會不好(對於財務安全感的不確定或存疑)。此時突然決定要買,雖然好消息是您有保障了,但您的財務不安全感因此消除了嗎?還是過段時間後,因為要繳保費的壓力,讓自己的不安全感又回來了甚至更高了呢?(因為不確定保險能填補的財務缺口範圍,而此刻固定要支出的錢又更多了)因為時間壓力下購買的商品,來不及試算自己未來10~20年(甚至更久)的繳費能力。有可能買了一兩年後,又要面臨是否停繳保費的抉擇。
迷思三: 保險買了用不到,所以最好是買了之後一定會用到或是會還我錢的
這個迷思很常見,也是消費者遲遲無法下定決心做保險規劃的關鍵。等到因為商品停售,有時間壓力時,因為被迫在天平上選擇要還本還是要保障,結果可能購買後一兩年還是取消保障。不一定是因為保費繳不出來,有可能時間久了,遇到規劃師再度檢視保單後說出「對呀!我也不知道我當初為何要買」這樣的結論。
不用擔心保險商品停售,先做好財務管理更為重要
保險是個人財務因突發事件(意外或疾病)發生,可能產生巨大缺口,造成一時生活困境時,我們可以用來轉嫁風險的工具。說白話點,就是當我們生病時(突發事件),突然要付一筆幾十萬的醫藥費,是我們事先沒預想到的。生活支出一下多這麼多,加上生病無法工作,必定雪上加霜。此時如果有保險金給付,我的生活品質不會受到太大影響,我就可以好好休息了。但是如果因此獲得的錢比工作多很多,可能更不想工作,甚至希望能常常生病或意外以獲得保險補貼。
這就是金管會今年度大修政策,讓每個人的實支實付醫療有上限,甚至未來只能有一家保險保障的原因。保險是合理轉嫁部分風險,可以填補大部分損失,但不能因此得利,否則會有道德風險(如新冠肺炎期間,有人故意讓自己得病的行為)。換言之,如果我們事先做好財務管理,對於風險有可以應對的存糧(預備金),那麼即使風險來了(生病了),我們仍有資金可以動用,不至於造成巨大的財務缺口。
進一步說,一般疾病可以有緊急醫療預備金應對,對於真的會造成巨大財務缺口的疾病(重大傷病、癌症)就需要思考規劃。這是一筆至少要100萬以上金額的預備金,短期間無法準備好這樣的預備金專門應對癌症,因此需要藉著保險轉嫁。或許會有消費者問,那有100萬元,就不需要買癌症險了嗎?要注意的是,您的100萬有設定使用目的嗎?如果這100萬同時又是家裡緊急預備金、又是小朋友的教育金、又是醫療準備金,那萬一這三種情況突然發生時,您要先花在哪呢?是不是得捨棄其中一項呢?這也是財務管理時要考量的,所以在做保險規劃時,您要優先考慮的是,保險是在幫我降低哪部分的財務風險。
現代人因為工作壓力以及文明病的關係,有許多疾病是以往沒有聽過的。筆者亦曾有許多有體況的客戶前來諮詢醫療保險是否能投保成功的問題。其實回到前面說的重點就是,保險究竟為您降低哪些情況的財務風險。如果今天體況不被保險公司接受(就是拒保),那這部分的風險就不管他了嗎?
當然要處理,只是我們更需要以財務管理的方式來管理這樣的風險。
人生不外乎需要三種錢:救命的錢、儲蓄的錢、保險的錢。只要我們把這三筆錢分清楚並管理好,利用時間與複利的關係為自己累積創造資產,這些錢就會讓我們“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