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原訂4/9對各國啟動的高關稅至今屆滿三個月
(暫緩3個月後這兩天開始對各國陸續「放榜」)
這段期間股市(美股)基本上從一開始的持續崩跌中慢慢回魂,
走出一段精彩的行情而回到早先高點;
黃金和比特幣在高檔震盪;
債市則持續沒什麼起色讓很多身家全壓債券的人自嘲債蛙⋯
(期間台幣的暴升12%造成海外美元計價的所有資產換算成台幣打了88折則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了)
檢視了自己實踐資產配置思維的「美股帳戶」⋯這三個月下來的帳戶(股債現金全部都有)報酬率竟還高於純股票的標普500有4個百分點!
—
📊 具體來講,假設資金配置比例:
• 股票 64%
• 債券 10%
• 另類 10%(黃金與比特幣)
• 現金 近17%
🎯 前四大持股:
輝達、谷歌、波克夏、台積電。
現金佔比近17%本身就會稀釋報酬和跌幅,
而一枝獨秀的股票資產部位只佔了2/3不到卻可以「打敗大盤」⋯
我不是在強調報酬績效或高超選股,
而是驗證自己對於資產配置的邏輯和思維,
是否創造了更高的「隱含價值」,
譬如:更平穩、更有選擇餘裕、更能面對「各種萬一」的局勢發展⋯
看起來風格跨度大?
其實我想說的核心是——
「在投資市場裡,沒有絕對的一定怎樣,只有相對的可能性」
「不能只一昧喊多,也不能只一再唱衰」
因為每件事情都有兩面,往好的發展和往壞的發展都有可能,各自影響結果和時間差也都不一樣:
🔸大而美法案的企業減稅,有添柴火也有泡沫可能
🔸通膨降溫的樂觀預期,也伴隨利率尾盤風險
🔸關稅戰是MAGA大戰略,卻也意味世界秩序與供應鏈重組
資產配置就是在應對各種可能性,
而資產配置也不是只有股債配這個層次,
有雜音的年代,現金和另類資產都是一種緩衝或調和;
股票也不是要千篇一律科技成長股,
成長與價值,是可以共存的,
輝達的AI成長概念 vs. 波克夏的價值選股,
本身就隱約構成一種對沖。
—
我常常提醒自己:
在這些「可能性」之間,不是挑邊站,
而是要評估機率與影響層級,
然後做出合理配置。
這就是資產配置最迷人也最難的地方:
它不是追高殺低、不是鐵口直斷預測漲跌,
它是一種長期讓自己不被淘汰的風險設計。
—
你呢?
這段時間的投資,有讓你更安心還是更焦慮?未來呢?
歡迎留言和我聊聊。
也許,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幫你建構屬於你的資產邏輯。
文章來源:暢意人生的財策家的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9oi77Qjp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