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台泥轉投資的三元能源(高雄小港鋰電池廠)發生重大火災,初步估計造成資產損失與修復成本約 新台幣164億元 。即便該廠已投保產險,總保額達 219億元,但因單次事故理賠上限僅為 30億元,保險理賠大幅縮水 。
二、為省小錢:單次理賠限額大砍,省了 5 千萬,賠了百億。原保單條件:單次理賠上限150億元、年繳保費約 1.07億元,理論可理賠金額高達 105.247億元 。
換保後條件:台泥於2025年5月提前退保並重簽,將單次理賠上限砍至 30億元,保費僅剩約 5800多萬元,每年大約省下 近5千萬元 。
結果是,本次火災事件中,原本可能賠 105億元,重簽後僅賠 22.65億元,相差 82億元 ,然而實際上對母公司台泥的衝擊還更大,以持股78.1%比例計算,整體財務影響約 110億元 。
三、「因小失大」的保險心態分析
1. 重估風險誤判:台泥或許認為日本進口的防災設備(高達30億元)足以防禦風險,因此降低理賠限額以省保費。但實際上,火災當下所有的五道防線均未啟動,導致防災設備形同虛設 。
2. 保費剛性誘惑:節省5千萬看似合理短期效益,但對比可能要自行承擔的高額損失,該決策性價比極低,典型「省小賠大」案例。
3. 企業治理與內控失靈:這麼重大的保險策略變更,卻提前退保、重簽,顯示內部風險評估與決策流程可能未經充分討論或審核,缺乏應有的風控警覺 。
4. 產險業界也表驚訝:「坦白講,不可思議…從沒看過…商業火險在未到期時就中途換保」 。
一次重痛的警鐘
這起事件充分展現了保險決策中,短期節省保費所帶來的潛在巨大風險。少省錢往往意味著少一重風險屏障,結果只能讓企業付出遠超預期的代價,在這裡是多賠了 超過80億元的理賠差額,整體甚至燒損了台泥約 110億元的利潤。
當保費的「節省」成為決策主因,而不是完整風險評估的結果時,就容易落入「省小賠大」的陷阱。三元案無疑是一堂昂貴但必要的教訓,提醒企業必須在保險設計中保有謹慎與遠見,而非被短期成本主導。
新聞來源:https://new7.storm.mg/article/5409873

文章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6v34xmQAu/
Pretty! This has been a really wonderful post. Many thanks for providing these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