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北搬到青埔這個「一般」社區(非大坪數豪宅)一陣子了。
每天回家停車時,我都有種小小的震撼感:
停車場裡近一半以上的車款不是代步車,而是豪車展間等級。
瑪莎拉蒂、保時捷、路華、賓士、寶馬、奧迪、富豪、特斯拉……
每一台都很漂亮,也確實替這個城市或社區增添一些「高級感」。
但這讓我不禁想:
財富,是展演給別人看?
還是沉在資產負債表裡,讓自己更有餘裕?
先說說我的「老派買車觀」:
(不是標準答案,只是我對自己財務效益和價值取向負責的方式)
1️⃣ 不貸款買車(因為這是用高現金流和資金成本養折舊消耗性資產)
2️⃣ 買入的車價不超過「資產淨值3%+年收30%」
3️⃣ 用「資產」餘裕替我買車,而不是犧牲金流壓力
因為對我來說:
自用車是舒適感+安全感+便利性綜合起來的生活享受,
尊榮感倒是其次,而且前提不該成為現金流負擔。
根據官方統計:台灣 位列PR90 家庭的財富淨值 ≈ 3,400 萬
(注意:台北市PR90 可能高於5000萬,城鄉之間有差異)
如果車價輕易就佔資產淨值 10%以上,
再加上辦車貸來養車子這種折舊的資產,
那其實不是享受,更可能是提前透支未來的自由度!
人生當然值得好好獎賞自己,
只是我希望自己的獎賞是永續的。
身為一位成熟而專業的財務規劃師,我常告訴客戶:
「消費固然展現品味,但資產淨值才能決定人生餘裕。」
同樣是一台車,
有人開得輕鬆自由,
有人開得戰戰兢兢。
差別在於背後的財務結構和底氣。
你是哪一派呢?
A:先把資產墊高,等它替我買車 🚀
B:人生苦短,先開爽再說 😎
歡迎留言,我也很好奇大家怎麼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