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行推出第七波房市管制政策的背景下,台灣房地產市場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變局。這一波被戲稱為「金龍海嘯」的政策,預示著過去幾年的賣方市場將逐步轉變為買方市場,房價也將面臨調整壓力。對於各種動機的購屋者,理解這次管制背後的意涵,才能適切應對未來房市變動的關鍵。
央行第七波房市管制來得頗兇狠,甚至被戲稱為「金龍海嘯」,我的觀察如下:
1. 房市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
今年第2季轉第3季,房市似乎剛進入房價高原期,而這波管制無疑成為促使房市反轉的重要契機。隨著央行持續加強房市管控,「絕對賣方市場」逐步轉變為「買方市場」,買家開始有更多話語權,這將逐漸帶動房價下修和盤整。一如2014年至2017年間,房市在經歷相似的下修調整後,才重新逐漸進入穩定期。
2. 政策矛頭直指投資客
央行的不動產信用管制和稅務政策,針對的核心對象是那些頻繁交易、假首購、假自用、實際囤房的投資客。這些群體通常將資金高度集中於房市,並且使用高槓桿來操作市場,他們在面對信用管制時,顯得無力應對。
雖然我個人認為,若有能力應該儘量槓桿持有台灣的房地產,但「絕對不能」將資產過度集中在房地產上開槓桿,這是極其危險的!應該將較大比例的資產合宜配置在滿足風險金融資產中,這樣才能確保流動性和風險分散,並保持財務穩定。
3. 一般自用客應對方式
對於非投資客或真換屋族來說,央行的信用管制帶來的「貸款成數下降」等問題其實是有應對機制的。例如夫妻間可以利用免稅贈與創造名下僅一屋的身份,這樣可以保留更高的貸款成數。同時,單身換屋族也可利用一年內出售原屋的切結書來降低影響。擁有高比例金融資產的人還可以透過質押或部分贖回來補足購屋自備款的不足,靈活應對現金流需求。
4. 整體財務觀的重要性
有整體財務觀念的人,能站在更高的視角來規劃自己的財務資源,適當分配,從而達到財務效益最大化。在面對不確定性和市場調整時,他們能靈活調整資產配置,彈性支應各種可能出現的負面衝擊。這是財務全盤規劃的重要性所在,也是應對房市變局的最佳策略。
5. 「房子是拿來住的,不是拿來炒的」
這是政府「打房」政策背後的重要思維。房地產作為民生必需品,應該用來居住,而非用來投資炒作。投資房地產並不會對社會產生正面的貢獻,與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不同,房地產的買賣並不會促進經濟分潤或融資補償。因此,政府的打房政策實際上是在提醒普羅大眾,不要把房地產當作買賣價差的工具。對於那些總是抱持著「買賣房子賺錢」的投資心態的多數人,或許該重新省思自己的投資策略。
圖表來源:永慶不動產
結論:
隨著央行第七波房市管制政策的推行,台灣房地產市場的走勢正在發生顯著變化。無論是投資客還是換屋族,都必須重新評估自己的資產配置與投資策略,以應對市場的波動。未來的房市將逐漸回歸理性,「買房抗通膨」不再是單純的操作邏輯,而是需要更全面的財務規劃與資源靈活運用。對於那些依賴高槓桿的投資者,政策的打擊已經明確,未來更應慎重看待資產的多元配置與風險管理。最終,房地產作為民生必需品,應回歸其居住本質,追求穩定的長期價值,而非短期炒作的工具。
本文作者
可以對頻的話,我相信我是一個有趣的人,理性分析的外表和論述習慣其實蘊含豐富的感性淚水(雙魚座嘛~)
想看更多本作者的文章,請點作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