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每四年一次的奧運狂熱,這兩週最吸引影視愛好者目光的,莫過於Netflix新上架的日劇《地面師》。這部劇講述了一群惡名昭彰、手段凶殘的「土地詐騙專家」,他們如狼似虎地鎖定目標不動產,然後用假身份、假文件,精心布下陷阱,誘使買家上鉤。當買家付款後,這些「專家」便消失無蹤,留下買家甚至無辜的旁觀者在傾家蕩產的絕望中掙扎。
然而,這樣可怕的詐騙手法在台灣基本上是難以得逞的。這是因為台灣在不動產交易過程中,普遍使用「履約保證價金信託」這一安全機制。在交易契約簽訂時,買方支付的款項會先存入由銀行擔任受託人的第三方信託專戶中。只有當賣方確保買方順利取得產權後,這筆錢才會交付給賣方。買方也必須依照契約按期付款,直至整個交易完成,雙方才能「銀貨兩訖」。即使其中一方未能履行合約義務,契約中的違約條款也能保障交易的安全性,使得《地面師》中那種令人心驚膽戰的詐騙情節不會在台灣上演。

不過,談到這裡,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履約保證專戶」的機制。自然人和自然人之間的成屋交易,基本上都是採用上述的信託方式,由銀行擔任第三方公正角色。由於交易的房屋已經是現成物品,這樣的交易相對簡單明瞭。
但是,當涉及預售屋時,情況就變得複雜了。由於預售屋的交易週期長、建商財務和營運風險高,以及房子尚未建成等多重變數,不見得能採用上述的履約保證機制。消費者務必要提高警覺!有些建商為了吸引買家,會推出兩種形式的履約保證,雖然合法,但仍然潛藏風險。
第一種是「同業連帶擔保」。這種方式通常不設立信託或履約專戶,而是由資本額相當的非關係企業建商作擔保。然而,若在建案完工前建商倒閉,擔保的建商理應接手完成建案,但如果擔保的建商也隨之倒閉,那麼買家將面臨無人承擔的窘境。更有甚者,一些不肖建商會利用自家員工名義成立新公司,假扮為履約保證的「同業擔保」,讓買家誤以為有保障,實則只是同一公司的分身。
第二種是「公會辦理連帶保證協定」。建商加入全國或各縣市建築開發商同業公會的連帶保證協定,同樣通常不設立信託或履約專戶。倘若建案在完工前出現建商倒閉的情況,協定中的其他公司或許能協助完成建案,但保證的賠償金額有限,且保障效果較弱,因此這樣的協定仍需謹慎對待。
總之,購屋者在面對這些風險時,絕對要睜大眼睛。避免因一時疏忽而陷入財務危機,特別是在購買預售屋時,應該更加謹慎,詳細了解建商的背景與財務狀況,並諮詢專業的法律與財務顧問,確保所簽訂的合約能有效保障自己的權益。
本文作者

可以對頻的話,我相信我是一個有趣的人,理性分析的外表和論述習慣其實蘊含豐富的感性淚水(雙魚座嘛~)
想看更多本作者的文章,請點下方作者介紹。